熊向晖: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(13)筹办胡的祭父仪式
胡宗南常有些出人意料之举。
有一次,坐汽车到华阴之后,他下令要往潼关开。当时正是白天,有一段公路,差不多有1000米,就在黄河边上,对岸就是日军,那段路正在日军炮火射程之内。
这就是汽车闯关,熊不同意,胡硬要开,居然没有事,就闯过去了,开到潼关城里去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还有一次,下雪天,他叫司机开车到杜曲、翠华山,开车的时候,他还一个劲催,说,“快!快!”结果,刚到杜曲,迎面来了一辆大车,幸亏司机技术高明,一个急转弯躲了过去,否则就是大祸,很危险的。
青龙岭招待所旧址
又有一次,在青龙岭,半夜里勤务兵叫醒熊,说胡宗南要回下马陵。熊说,都半夜了,怎么回去?勤务兵说,胡先生睡不着觉,在车里等着哩。
这时,已是半夜一点钟左右,熊一上了车就打瞌睡,可胡宗南看到月亮,说,如此良宵,岂可困觉啊!
熊就只好醒了。然后,胡宗南又说,如此良宵,岂可无诗啊!
熊说,胡先生既然如此说,必有佳句了。
胡宗南说,创新不如复古,我想到曹操,横槊赋诗,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?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很有气魄。
熊说,今天有月亮,但没有乌鸦,再说“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”,不吉利。
胡说,你看,你有什么佳句啊?
熊说,你既然这样说,那还是陈子昂《登幽州台》那两句好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
半夜里,只有那个汽车在公路上,前面没有人,后面也没有人,胡宗南说,好一个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!
这说明,熊向晖说到他的心里去了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!
在这之前,熊向晖办了一件事,令胡宗南颇为满意。
那是 1940 年 12 月7日,胡宗南把熊找去说道,明天上山。
他说的上山,是指上秦岭的南五台山。
据《陕西通志》《长安县志》载:南五台古称太乙山,为“终南山秀之区”,我国佛教5地之一。
山上有文殊、清凉、灵应、观间等五座小峰,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(即药王山)以南,故名南五台。
秦岭南五台山一览
汉时,南五台属于上林苑,秦汉的京畿名胜之区。隋唐时,佛教鼎盛至极。每年六月初一庙会,登山者如蚁。
历史上,帝王、政界要人、著名诗人、名人曾等纷纷登临观光,故史有“今南山神秀之区,惟长安县南五台为最”之说。
胡宗南每年要上南五台两三次,但是消息是冬天,上山干什么?南五台海拔 1 700多米,山上冬天很冷。
胡接着说,你给我搞一点香烛。
熊问,干什么用?
胡说,祭一个人。
熊问,祭谁?
胡说,祭我父亲。
胡宗南的父亲是 1937 年 12 月去世的,到 1940年,刚好三周年。
胡说,你谁也不告诉,香烛也不让他们看见。
熊说,那不行,那我做不到。香烛要去买,要用汽车运,我要坐汽车去,不可能做到不让人看见。
我带去的人,让他们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。比如,他虽然知道带着香烛,但他并不知道你祭什么人。你放心,下面的人,我有数。
他同意了。
熊又说,即便知道你是祭父亲,也没有关系。
然后,熊坐车直驱钟楼西大街,他已经有了计划,那里有 5 家香烛店,平时也走过,位置他都知道。在那里,买了烛、香、箔、纸等一应祭奠用品。
蜡烛是半米多高的那种;又各买两对中等的烛和小的烛,香是一种宝塔式的斗香,一炷斗香,能点很长时间,一烧一天多;也买了一部分散香,普通人烧的散香,可以 3 支一插。
熊还买了一块檀香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。檀香买回来后,要劈成一根一根的,点檀香时,要用一种锯木粉,放在香炉里,把檀香插在里面,檀香点燃后,香气四溢,浓烈持久。
箔有金箔、银箔,做成元宝状,叫金元宝、银元宝。纸是黄表纸。
熊向晖考虑到,南五台共有 5 尊菩萨,都装在木匣里,外面用玻璃罩着,他就安排青龙岭招待所的一个很能干的白副官,叫他借 20 条白桌布,然后借了各种器皿,有杯、盘,碟等物。
熊对白副官说,明天上山。白就懂了。他还通知了滑竿,穿上号衣。
12 月8日这一天,胡脱下了军装,穿的是中山装,滑竿他坐一乘,熊向晖坐一乘,还有一乘装香、烛、果品、鸡鸭之类祭品,外面都用布蒙起来,不让老百姓看见,并带上厨师等后勤人员。
同时,架设军用电话线的通信人员也跟着上山。其他人员,有的先上山,有的跟着走。
那时的南五台,上山的道路都是一级一级的石阶式,旁边有很多小庙。从山下到山上,大概要两三个钟头。
他们抵达山顶时,已经很晚了。吃过晚饭,胡宗南的一间卧室,就安排在佛堂外面,他单独先睡下了。
胡睡下后,熊就开始指挥人布置,他知道那里八仙桌,安排人把 6 张八仙桌拼在一起,形成一长条的供桌,上面用白布围起来。接着,用借来的白布,把佛像遮起来。
在供桌的两头,一头 1 个大蜡烛,摆上檀香炉,以及5 个碟子的核桃、干仁等干果、5 个碟子的冷盘、5 个碟子的热菜、5 个盘子的水果。还有3 杯酒、1 碗饭、1双筷子。
热菜中,最重要的是1 只鸡,在鸡头及鸡尾部,都留有一撮毛,这是按祭品的规矩准备的,熊也说不清这表示什么意思,但小时候在家乡看到家人准备祭品时,就是这样做的。
布置完后,已是半夜,熊睡前吩咐卫士,明天你们不要喊我。
秦岭南五台山大殿外部一角
第二天醒来,卫士说,胡先生找你几次了,我们都不敢叫你。
因为,胡宗南对熊布置的这一切很满意,见面后,胡说,还觉得缺少一样东西,就是一个牌位。
熊说,这一点我早就准备了。是一个小木板,上面插了两根柱子,用黄表纸,叠成三角形,套上就行了。上面写上“先考胡君际清先生之神位”。
熊问胡,祭奠时,用什么仪式?
胡说,照老礼节。
胡这一说,熊就懂了。
于是,熊安排一个卫士,负责传递祭品,如何做,熊一样一样预先做了交代。
中午12点,熊吩咐卫士们把烛点起来,香烧起来,摆下蒲团,熊亲自担任司仪。
熊喊“献香!”
卫士拿散香递给胡,胡举一举,再插在香炉里。
熊喊“献干果!”
卫土把千果碟子递给胡,胡再举一举……
就这样,冷菜、热菜、水果等献品,熊喊一样,卫士递一次,胡献一次。
接下来,熊喊“献箸!”胡把一双筷子献上去。熊又喊“跪!”胡在蒲团上跪下。
熊喊一叩首!二叩首!……胡三跪九叩首后,熊喊“兴!”胡即起身肃立。
接着,是胡念祭文。事先,胡自己写了一篇《终南山大顶祭先父际清府君文》,文曰:
父亲在上:
父亲去世已三年矣!此三年中可歌可泣之事,万语千言,不能尽述。
上月七日上委员长蒋公一电,文曰“本年十二月九日,先父际清公弃养三周年忌日,当二十六年十二月,职自上海撤退,二日到京,五日渡江,中经南京浦口乌衣滁州之战,家乡音信隔绝,毫无所知。
军次寿州,始闻噩耗,时已距先父弃养之日二月余矣!迨抵汉口,奉谕以孝丰沦陷,道途阻塞,毋庸冒险,回籍奔丧,当时以南京陷落,武汉仓皇,情势危急,未忍远离,忍泪饮痛,忽忽三年。
而此三年之中,遭逢罗山信阳之挫,立功未能,一死不易,上辜圣明,下惭先烈,彷徨终夜,愤激殊多。
当此三年忌日将临,拟请准予回浙料理先父宪穷,稍尽哀思,用慰孺慕,所有离陕时期职务,拟请以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代理卅四集团军总司令,西北训练团教育长顾希平代理第七分校主任,使得负责有人,而免职守久旷,倚装待命,即请电令祗遵。”
嗣得委座寒川侍参电令,所请不准。嗣得章旭初兄函告,以家乡二度陷落,地荒匪多,壮丁逃散,坟地年内不能完成。
嗣又叔父镜清函告,坟地须等到明年,年内不必回孝等语;只好督促旭初怀珍诸兄,期于明年,再行奉安。
儿出外多年,未尝一省,遭逢乱离之世,构成百身莫赎之痛,亲恩浩荡,而音容长违,亲德巍巍,而慰亲无计,独上南山,请灵设奠,一身寒落,风雪漫天,固不自知其心伤神创,而语无伦次也。
父亲在上,鉴此赤忱。
仪式最后是三杯酒,胡宗南一只手拿一杯,卫士手上拿一杯。
第一杯酒,胡把它泼在地上,表示献给父亲;第二杯酒,他递给熊,对熊表示感谢;第三杯酒,他自己喝。
祭奠结束后,胡吩咐,把鸡鸭等菜另外烧一烧,由大家分享。
第三天早上,胡走之前,先把带来的元宝烧掉,胡事先吩咐过,要把纸灰收集起来,埋到外面山上。
因此,烧纸都在土塘里面,烧完后,熊向晖就把纸灰收集起来,用一个袋子装着,来到外面的松林里。事前,白副官一大早起来,就在石山上找到一个有土的地方,用铁镐挖了一个坑,坑沿周围用松枝叶围起来。
胡宗南来后,就把纸灰倒入坑中,填上土,埋了起来。
吃早饭时,胡讲了《红楼梦》里的两句诗,说:哎啊!“悠悠生死别经年,魂魄不曾来入梦。”
这是贾宝玉的诗,胡在这里借用,并不是很恰当。不过,胡这样讲,却透露了当时他的满意和轻松的心情。
早饭后,胡、熊等一行人就下山了,在胡宗南祭父过程中,胡宗南想到的事,熊给他办了;胡宗南没有想到的事,熊给他想到了,也替他办到了。
而且,办理这种事,光凭勤快和机敏不行,还要懂得这些旧礼节,懂得传统的民族文化,需要有知识积累。这些方面,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。
所以说,胡宗南重用熊,原因是多方面的,不仅仅是机遇和巧合,也要有勤敏和细心,要有知识的积累。
很多人不懂得这些事怎么做,当然也就做不好。由此可见,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那么多年,胡能对熊那么信任,不是偶然的。
熊向晖从参加战地服务团,到进入中央军校第七 分校,再到劝说姐姐熊彙芝留在西安,以及在秦岭山中彻夜为胡警戒,胡宗南对他的信任感,也就一步一步建立起来了。
关键词: